乙肝保健網:為廣大乙肝患者公益分享健康注意事項
時間:2023-01-06 09:52:00
人氣:
編輯:乙肝新聞
編者按:全球肝癌負擔嚴重,2020年WHO報道全球肝癌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中國高達39萬人,而乙肝是導致肝癌死亡相關的主要病因,占90%以上。因此,為降低肝癌發生率與死亡風險,亟需對慢乙肝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積極擴大抗病毒治療適應證。目前,核苷(酸)類似物(NA)可以較好的抑制病毒,有效降低慢乙肝患者的肝癌發生風險,但卻仍然處于較高水平(相關鏈接一、二)。
近期,一篇發表于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的日本研究,結果發現NA治療后慢乙肝患者仍有8%的肝癌發生率,其中基線年齡、肝硬化、血小板計數以及NA治療1年后ALBI評分和AFP與肝癌發生顯著相關。aMAP和REAL-B評分在日本慢乙肝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研究方法
回顧性納入200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日本紅十字會肝臟研究小組的17家醫院接受NA連續治療1年以上的慢乙肝患者。
對于肝癌的監測,每3 - 6個月進行一次超聲檢查和血液檢測,包括腫瘤標志物。依據CT三期掃描早期血管增強后期消除初步診斷為肝癌。肝活檢進一步確診肝癌。主要結局為接受NA治療的慢乙肝患者的肝癌發生。使用白蛋白-膽紅素(ALBI)評分標準評估肝功能。
患者特征
最終納入符合條件的患者905例,分為ETV組694例(76.7%),TDF組128例(14.1%),TAF組83例(9.2%)。其中男性516人(57.0%),平均年齡51.9 ± 12.9歲,150例(16.6%)存在肝硬化,359例(39.7%)HBeAg陽性。中位隨訪時間為6.2(1.0 - 15.7)年。與接受TDF或TAF治療患者相比,接受ETV治療的患者基線年齡、ALBI評分、糖尿病和肝硬化的患病率均更高,血小板計數和HBsAg水平更低。
患者基線特征
研究結果
01 NA治療后,患者的ALBI評分均顯著降低NA治療的第48周和96周,所有分組的平均ALBI評分較基線發生顯著降低(基線:-2.738 ± 0.467,48周:-2.909 ± 0.377,96周:-2.946 ± 0.335,p < 0.001)。接受ETV、TDF或TAF治療的患者在第48周和96周時ALBI評分較基線均明顯下降。
NA治療期間ALBI評分變化
02 NA治療后的肝癌發生率為8%,風險依然較高NA治療隨訪期內,共有72例(8.0%)的患者發生了肝癌。NA開始治療后3、5和10年肝癌的累積發病率分別為3.09%、6.48%和10.28%。
NA治療期間肝癌的累積發病率
03 患者基線年齡、肝硬化、血小板計數以及NA治療1年后ALBI評分和AFP與肝癌發生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基線年齡(風險比[HR] = 1.049;95% CI:1.020 - 1.071,p < 0.001)、肝硬化(HR = 2.656,95% CI:1.512 - 4.665,p = 0.001)和血小板計數(HR = 0.918,95% CI:0.869 - 0.9698,p = 0.002)是肝癌發生的獨立預測因素。NA治療1年后的ALBI評分(HR = 2.241,95% CI:1.408 - 3.566,p< 0.001)和AFP(HR = 1.003,95% CI:1.002 - 1.005,p < 0.001)也與肝癌的發生顯著相關。
肝癌相關因素的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基線)
肝癌相關因素的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NA治療1年后)
肝霖君有話說
本研究發現通過NA治療后5年肝癌發生風險仍然較高,約7%,這與以往研究結論相似(相關鏈接)。HBsAg清除是慢乙肝治療的理想目標,可最低化慢乙肝患者肝癌發生風險,5年肝癌發生風險僅1.5%左右,目前已得到多項研究確證(相關鏈接一、二、三)。隨著慢乙肝臨床治愈的深入探索,已有多項研究顯示慢乙肝患者接受基于聚乙二醇干擾素α(PEG IFNα)的抗病毒治療不僅可提升HBsAg清除率,且可在NA基礎上進一步降低90%的肝癌發生風險,是目前最低化肝癌風險的最佳選擇(相關鏈接一、二)。
相信對慢乙肝患者采取積極、合理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并及早監測肝癌相關指標,能夠有效預防肝癌的發生,改善遠期結局。
參考文獻:
Kaneko S, Kurosaki M, Mashiba T, et al.Risk facto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t baseline and 1 year after initiation of nucleos(t)ide analog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J]. J Med Virol,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