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保健網:為廣大乙肝患者公益分享健康注意事項
時間:2021-04-29 16:41:02
人氣:
編輯:乙肝新聞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乙肝是可以治療的,利用現有藥物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發展,甚至部分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的水平,而決定臨床治療成敗的重要因素是患者依從性,如果患者不遵醫囑吃藥和定期檢查,多好的藥物都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乙肝治療藥物和用法:
目前有兩大類的抗病毒藥物:干擾素和核苷類藥物,這兩類藥物,各有利弊。
干擾素的最大的優點:就是療程是一般在一年左右,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轉陰率要明顯高于核苷類藥物。
但是干擾素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副作用比較大,主要是發熱、疲乏、肌痛、頭痛等流感樣癥狀。其次是輕度骨髓抑制。一般對肝腎功能無影響,少數有氨基轉移酶、血肌酐升高,有少數病人出現抑郁傾向。但是一般在醫生的嚴密觀察之下,這些副作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干擾素是通過促進免疫力抑制病毒的,可能會誘發患者某些潛在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風濕等,在使用干擾素前,要進行禁忌癥篩查。因此干擾素療法并非人人都適合。
核苷類藥物主要包括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韋(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韋(ETV)和替諾福韋(TDF)5種,其中恩替卡韋(ETV)和替諾福韋(TDF)由于抗病毒強,有耐藥發生率低和副作用較少等優點而成為目前治療慢乙肝的一線藥物,長期堅持服藥的話,可以保持肝功能的穩定,控制肝臟疾病的進展,能有效的降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發生的機率。
目前常用的乙肝治療藥物和用法:
慢乙肝患者進行長期規范抗病毒治療的目的是預防與阻止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發生,因此堅持長期規范抗病毒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防止耐藥的發生
由于核苷類藥物和病毒的特性,慢乙肝的治療過程中或早或遲會出現耐藥性,特別是在服藥依從性差的患者,服藥時間短,極易加速耐藥性的產生,目前的一線藥物恩替卡韋(ETV)和替諾福韋(TDF)的耐藥性最低,因此堅持長期規范抗病毒治療有利于減緩和防止耐藥突變的發生。
(2)防止復發
大部分慢乙肝患者在抗病毒藥物治療后停藥都會面臨復發的風險。一旦復發,就會出現HBVDNA再次升高,并伴有肝功異常,嚴重者則會病情惡化出現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國內專家共識把長期服藥維持HBVDNA測不到作為基本終點。也就是說,對于大多數乙肝病人而言,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保持HBVDNA陰性、肝功正常,才能有效預防復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多數慢乙肝病人一生不出現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
(3)長期規范抗病毒治療達到“臨床治愈”的目標
“臨床治愈”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停藥不會復發,具體的標準包括DNA轉陰、乙肝病毒停止復制、E抗原血清學轉換和表面抗原轉陰,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表面抗原轉陰。
而聚乙二醇干擾素的應用是實現乙肝臨床治愈的關鍵。有數據顯示,經48周長效干擾素治療,60%優勢患者可獲得“大三陽”轉“小三陽”,10%左右能完全清除病毒,實現治愈。
使用口服核苷類藥物的患者,如果實現了病毒轉陰、“大三陽”轉“小三陽”,且表面抗原水平較低,也可以嘗試切換使用干擾素,部分病人可將病毒完全清除,實現安全停藥。不過患者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乙肝可以臨床治愈,但目前還不能實現徹底根治,原因是乙肝病毒不停復制,目前的治療手段無法徹底清除共價閉合環狀(ccc)DNA,cccDNA是慢性乙肝持續感染的元兇,作為病毒復制的中介,其在宿主肝細胞核內以微染色體的形式存在,目前的治療手段難以將其徹底清除。
(4)預防與阻止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的發生和發展
因為核苷類藥物治療一般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我國一般4年的治療時間),有的患者服藥一段時間后,覺得自己肝功能正常,DNA也測不到了,于是就把藥停了,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有很大風險的。有很多這樣隨意停藥之后,出現肝功能惡化,甚至肝功能衰竭。所以,一定不要輕易的停藥,要在醫生的嚴密觀察下停藥,這樣才能夠降低停藥以后發展成肝硬化和肝衰竭的風險。
(5)減少國家和個人的經濟負擔
慢乙肝患者堅持長期規范抗病毒治療,有助于防止病情惡化,減少醫藥費用和醫療設施的占用,減少國家和個人的經濟負擔。
因此,慢乙肝患者堅持長期規范的抗病毒治療,對于維護肝臟的正常功能,防止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