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保健網:為廣大乙肝患者公益分享健康注意事項
時間:2020-05-19 17:56:44
人氣:
編輯:乙肝新聞
不得不承認,我國乙肝新藥研發能力和美國乃至歐洲國家都有一定距離,所以,最近幾年中我國也涌現出一批以抗病毒藥物研發為主的制藥企業。按照目前醫療水平,乙肝可以更好控制,包括核苷酸類似物(NAs)和干擾素(IFN)符合適應癥在臨床醫生指導下都可以很好控制乙肝。
NAs和IFN在控制乙肝方向是可圈可點的,但卻無法徹底清除體內乙肝病毒,尤其是特指肝細胞核內乙肝病毒。小番健康提醒,現在醫學界提倡功能性治愈,具體就是各項指標陰轉,包括HBV-DNA、e抗原以及表面抗原陰轉,還包括乙肝表面抗體轉陽,肝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就可以認定為功能性治愈。
實際上,目前全球在研新藥中不乏新靶點藥物。例如,我國東陽光藥的甲磺酸莫非賽定屬于衣殼蛋白抑制劑,就是在NAs和IFN之外的全新靶點。甲磺酸莫非賽定屬于二氫嘧啶類藥物,臨床試驗各期整體符合抗病毒標準。如果從乙肝藥品市場來看,高度集中化已經十分明顯,去年國內主要集中在正大天晴的核心抗病毒藥品恩替卡韋分散片上。
此外,還有許多跨國藥企專利到期,導致仿制藥沖擊原藥,如葛蘭素史克的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乙肝新藥研發方向來看,預防性手段已有顯著成效,通過為易感人群接種乙肝疫苗,令體內產生乙肝表面抗體。乙肝疫苗是一種預防性疫苗,若是已經感染乙肝病毒病程超過6個月的慢性乙肝患者,再接種乙肝疫苗則無法起效。
因此,新藥研發靶點中存在治療性乙肝疫苗,未來也同屬聯合用藥來提高功能性治愈率。人們對乙肝依然存在諸多誤區,乙肝病毒感染后,因個體差異許多情況下不會立即發病,醫學上稱為免疫耐受期,僅HBV-DNA持續陽性。所以,簡單的講感染了乙肝病毒以后,身體短時間不會立即產生任何影響,但是,一旦乙肝發病往往已經提示肝損傷已經有一定進程,多需要持續口服抗病毒藥物,并評估肝纖維化評分或進行肝穿刺活檢。
人們更為熟知的是丙肝泛基因藥索磷布韋/維帕它韋,覆蓋多基因型抗病毒藥物已經問世,是由美國的吉利徳科學自主研發。但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半衰期不同,即便在確診乙肝或丙肝,兩者也是天差地別的。所以,還是要堅持多一份耐心,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薦抗病毒方案中,總體來看,需要經歷短期和長期目標。
例如,HBV-DNA持續性的檢測不到,而并非短暫強效抑制,一旦減少劑量或停藥即發生反彈。在此基礎上,e抗原發生血清學轉換,即e抗原陰轉,還要求e抗體轉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恢復正常。如果可以實現上述目標,最后是乙肝表面抗原陰轉,表面抗體轉陽,就是乙肝表面抗原消失,想要實現這些目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還要結合當前核苷酸類藥物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用藥。
從國外上市對比國內的抗病毒藥物,比如,國內稱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即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在美國2016年就已經批準上市。TAF是一種核苷類藥物(NAs),也是當前乙肝一線藥物,今年納入醫保目錄。外界傳言的神藥,實際上主要是該藥長期口服極低耐藥率和低劑量優勢,抗病毒作用比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等強效。但TAF也有其適應癥,應該符合適應癥,了解TAF自身特性,尤其是了解TAF長期服用對骨骼安全系數和腎功能的副作用,并按照臨床醫生指導定期監測。
“神藥”,其實也是乙肝抗病毒藥物的誤區,包括當前全球在研的乙肝新藥,大多數還處在2期前的臨床試驗階段。在具體涉及到治療和如何安全用藥方面,自然是要聽肝病臨床醫生的指導。新藥研發需要很漫長的過程,藥物化學研究需要嚴謹,所以需要反復做動物試驗或人體臨床試驗,來論證該在研新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