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保健網:為廣大乙肝患者公益分享健康注意事項
時間:2020-08-05 11:29:36
人氣:88
編輯:乙肝新聞
編者按
第二屆慢乙肝臨床治愈峰會暨中國派高峰論第一場“未來以來——迎接臨床治愈時代”在7月18日順利線上開啟,會議匯聚了我國病毒性肝炎治療領域的頂級大咖及百位肝病臨床專家,國內外慢乙肝臨床治愈進展及階段性成果發布,近4000人在線觀看直播(會議報道,直播回放)。
8月1日,第二篇章“熱點難點追蹤——臨床治愈相關探索”精彩繼續,王宇明教授和韋嘉教授主持了整場會議,高志良教授和張文宏教授分別對珠峰工程項目進展和綠洲工程項目進行了詳細介紹,多位專家聚焦臨床治愈的熱點難點問題,精彩紛呈,受益匪淺。
綠洲工程項目啟動 助力降低慢乙肝患者肝癌發生率
張文宏教授指出“綠洲”項目旨在為優化慢乙肝抗病毒治療方案提供高質量證據,助力中國乙肝患者肝癌發生率的進一步降低。該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觀察性真實世界研究方法,將入組慢乙肝患者20000例,采用核苷(酸)類似物(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酯或丙酚替諾福韋)或基于聚乙二醇干擾素α的治療(單藥或聯合或序貫聯合)各10000例,核苷藥物治療沒有固定療程限制,聚乙二醇干擾素α療程48-96周或者更長,可根據臨床實踐調整。主要觀察目標為比較不同治療方案下慢乙肝患者5年的肝癌發生率。
聚焦慢乙肝臨床治愈:新的治療策略和持久性主題
陳新月教授——慢乙肝定目標不定療程的治療策略及優勢人群
隨著以往抗病毒治療策略的探索和經驗的累積,開始探索形成新的個體化抗病毒治療策略——定目標不定療程,即以核苷治療為基礎,分階段使用長效干擾素α(PEG IFNα),根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原則適當延長治療療程追求更高的HBsAg清除率。因為PEG IFNα與核苷(NA)長期聯合可實現機制互補,有助于加速機體免疫應答重建,其中NA維持治療可作為病毒抑制的基礎,為啟動PEG IFNα提供條件,PEG IFNα可作為HBsAg清除的推動劑,同時幫助降低NA長期治療耐藥的風險。陳新月教授還指出現有優化研究的不足,認為通過調整現有以藥物為主體(療程比較為主)的治療方案轉為以患者為主體(治療目標為主)的個體化方案,可通過每一階段聯合治療提高HBsAg清除率,每一聯合階段可提高優勢患者的比例從而實現不斷晉級的優勢患者的延長治療價值,逐步降低HBsAg水平和不斷提升HBsAg清除率。
謝堯教授——HBsAg消失后的鞏固治療與持續性功能治愈
謝堯教授從免疫機制上分析了抗病毒治療及臨床治愈的重要性,同時詳細解讀了其團隊發表的關于HBsAg清除的持久性及其預測因子的研究,結果顯示經IFNα治療獲得HBsAg清除的HBeAg陰性慢乙肝患者,經48周隨訪后,86.63%的患者仍能保持功能性治愈。HBsAg清除后IFNα鞏固治療時間≥12周和高水平HBsAb是HBsAg清除的持久性的獨立預測因素。
專家爭鳴:探討降低臨床治愈后復發率的經驗
胡鵬教授指出根據個人經驗,獲得臨床治愈后的慢乙肝患者HBsAg復陽率低,且發生復陽的患者HBsAg復陽水平均較低,< 50 IU/mL,只有極少數患者會出現HBV DNA出現高水平復發,對于大部分復發的患者可先觀察隨訪,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可開始以PEG IFNα為基礎的治療。因此,胡鵬教授認為獲得臨床治愈的患者即使出現HBsAg或HBV DNA復陽,也無需過于擔心。
譚德明教授肯定了臨床治愈后持久性佳的結局,認為PEG IFNα和NA治療獲得臨床治愈后持久性是存在不同之處的,所以選擇合適的抗病毒治療方式非常重要。譚德明教授也認可PEG IFNα鞏固治療和HBsAb的重要性。他還通過個人經驗分享,將獲得臨床治愈的患者采用PEG IFNα鞏固治療3-6個月,HBsAg清除穩定性佳,復發性低。
萬謨彬教授指出慢乙肝患者臨床治愈后持久性均佳,復發率很低,均< 10%,且對不同的復發定義進行解讀,認為臨床治療可根據不同復發類型選擇合適的抗病毒治療方式。對于減少臨床治愈患者復發風險,首先可進行3-6個月的鞏固治療,根據HBsAb水平的高低選擇鞏固治療持續時間,若6個月鞏固治療時HBsAb< 100 IU/mL,可繼續適當延長治療時間。HBsAb水平較高才能保證臨床治愈的持久性。另外,臨床治愈的定義應清晰,臨床治愈不僅僅是HBsAg清除,同時應該伴隨著HBeAg清除和HBV DNA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