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保健網:為廣大乙肝患者公益分享健康注意事項
時間:2020-07-09 09:11:00
人氣:
編輯:乙肝新聞
編者按:PEG IFNα是慢乙肝患者獲得臨床治愈的最佳選擇,了解肝炎病毒感染中IFNα抗病毒功能的潛在機制,可為開發提高IFNα療效的新的抗病毒藥物提供分子靶點。以往有研究證明,IFNα可通過改變與cccDNA微染色體相關的組蛋白的翻譯后修飾來誘導對cccDNA轉錄的長期抑制。
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來自Baruch S. Blumberg研究所的副所長郭巨濤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證實了IFNα可誘導募集到cccDNA微染色體上的三種細胞蛋白來改變組蛋白翻譯后修飾,并可協同抑制cccDNA轉錄。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炎癥細胞因子對急性HBV感染期間感染病毒的肝細胞的清除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干擾素在抑制HBV復制方面有重要影響。有研究顯示干擾素通過減少pgRNA的包裝、促進核衣殼的降解、抑制病毒體分泌和非細胞溶解的方式減少cccDNA的量,但是細胞因子消除cccDNA或抑制其cccDNA轉錄的分子機制仍然難以捉摸。cccDNA作為被感染的肝細胞核中的游離型微染色體存在,是轉錄為mRNA的模板。以往研究證實用干擾素α處理人或鴨的原代肝細胞可長期抑制HBV%20cccDNA的轉錄,這與減少cccDNA相關的組蛋白翻譯后修飾有關。
該研究構建了雞肝癌(LMH)衍生的穩定細胞系(dstet5),該細胞系帶有整合的DHBV%20DNA(鴨的HBV%20DNA)轉基因,以四環素(tet)調控的方式轉錄前基因組RNA(pgRNA),結果證明了在該細胞系中合成的cccDNA具有轉錄活性,并可以被IFNα長期抑制,IFNα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從cccDNA微染色體轉錄的DHBV%20RNA的水平。
最終驗證了三個ISG(干擾素刺激基因)的異位表達(STAT1、SMCHD1和PML)不會改變cccDNA的水平,但其表達可抑制cccDNA轉錄。(STAT1: 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1;SMCHD1: 染色體鉸鏈區結構維持結構域1;PML: 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蛋白)。
免疫熒光染色結果顯示STAT1,SMCHD1和PML蛋白位于細胞核中,并以IFNα依賴或獨立的方式募集至cccDNA微染色體,并發現了IFNα誘導的cccDNA相關組蛋白的翻譯后修飾。因此STAT1,SMCHD1和PML蛋白可能部分介導了IFNα對cccDNA的轉錄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
[1] Cheng J, Zhao Q, Zhou Y, et al. IFN-alpha Induces Multiple Cellular Proteins that Coordinately Suppress Hepadnaviral cccDNA Transcription[J]. J Viro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