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保健網:為廣大乙肝患者公益分享健康注意事項
時間:2019-02-02 23:34:33
人氣:
編輯:乙肝新聞
疾病動物模型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基石,尤其是重大、突發傳染病暴發時,適宜的疾病動物模型可為及時發現病原體、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強大保障,原創的疾病動物模型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生物醫藥科研水平的標志。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和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君教授團隊歷經5年的協同攻關,終于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高度模擬人類乙肝病毒(HBV)自然感染誘發的慢乙肝肝硬化小鼠模型。研究結果于2019年1月30日以“HBV infection-induced liver cirrhosis development in dual-humanized mice with human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為題在國際權威胃腸肝病學雜志Gut(影響因子17.0)在線發表。
目前全球由HBV感染引起的慢乙肝患者近2.5億,其中我國達8000萬,每年死于HBV相關疾病的患者達60萬,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由于HBV的人類嗜肝性特征,除類人猿和黑猩猩外,至今尚無模擬HBV感染引起的慢乙肝肝硬化動物模型,嚴重制約了HBV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新藥開發。
夏寧邵教授團隊長期從事HBV研究,在HBV臨床隊列、人源化動物模型、感染致病機制和抗病毒治療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李君教授團隊前期研究發現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肝內移植可成功救治暴發性肝衰竭豬,豬的肝臟內可見大量人源性肝細胞并保持長期嵌合。在此基礎上,兩個團隊創新性地提出利用單種的人干細胞移植在暴發性肝衰竭小鼠體內重建人類肝臟和免疫系統的雙重人源化科學假說。
通過協同攻關,他們基于自主構建的免疫缺陷的FRGS小鼠暴發性肝衰竭模型,在人BMSC移植后證實小鼠體內出現人源肝細胞和多種免疫細胞,成功構建了肝細胞和免疫細胞雙重人源化的小鼠模型。該小鼠模型感染HBV后,HBV關鍵指標持續陽性,長期處于慢性炎癥狀態,并漸進性出現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這是國內外首次利用單種的人BMSC移植實現了人同源肝細胞與多種免疫細胞在小鼠體內的雙重嵌合,成功模擬了人類HBV自然感染和乙肝肝硬化發病過程,解決了HBV感染與發病機制研究和抗乙肝肝硬化新藥研發缺少高質量動物模型的國際難題。
廈門大學袁倫志博士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江靜博士和廈門大學劉旋博士生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君教授和廈門大學程通副教授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