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保健網:為廣大乙肝患者公益分享健康注意事項
時間:2011-02-19 15:38:00
人氣:
編輯:乙肝新聞
來源: 中國醫學論壇報 2011-03-17 D02消化·肝病
2011年2月17-20日,第21屆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年會在泰國首都曼谷召開。在會議期間,葛蘭素史克(GSK)公司召開了題為亞洲慢性乙型肝炎(CHB)相關肝硬化臨床診治的衛星會。在衛星會上,來自亞洲和歐洲的4位學者與參會者分享了關于CHB相關肝硬化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與臨床經驗?,F整理出其中的精彩內容,與讀者共享。
CHB相關肝硬化的疾病進展
中國臺灣學者高嘉宏首先報告了CHB肝硬化患者疾病進展的流行病學資料以及影響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
在存在病毒復制的CHB患者中,高達30%的患者可最終發展為肝硬化(其中HBeAg陰性CHB患者發生肝硬化的危險是HBeAg陽性患者的2倍),而肝硬化患者的肝細胞癌(HCC)年發生率可達3%,肝衰竭的年發生率也可達3%。
研究證實,多種因素可影響CHB患者進展為肝硬化,其中乙肝病毒(HBV)持續復制是肝硬化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一項大型研究顯示,基線高病毒載量與其肝硬化發生率增加顯著相關(圖1)。該研究隨訪11年的結果顯示,基線HBV DNA<300 copies/ml的患者與基線HBV DNA≥106 copies/ml患者相比,后者累計肝硬化發生危險是前者的9.6倍。而且,血清HBV DNA水平是獨立于HBeAg狀態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以外的預測肝硬化發生的危險因素。
HBV DNA載量也與CHB患者的失代償期肝硬化發生危險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HBV DNA≥106 copies/ml者的失代償期肝硬化發生危險是HBV DNA<300 copies/ml者的7.0倍 。
在影響CHB患者發生HCC的危險因素中,除了年齡大、男性、有肝硬化、有HCC家族史及種族等宿主因素外,高病毒載量是重要的危險因素。
CHB肝纖維化/肝硬化的診斷與監測
肝纖維化是多種肝病共同的不良轉歸。研究證實,如果盡早進行治療,肝纖維化是可以改善甚至逆轉的。因此,肝纖維化的早期診斷尤為重要。在會上,泰國學者丹瓦迪(Tanwandee)報告了CHB肝纖維化/肝硬化診斷與監測的研究進展和最新觀點。
肝活檢
目前,肝纖維化的診斷和定量分析依賴于肝活檢組織學檢查。
對CHB肝組織學改變進行炎癥分級和纖維化分期的評分系統有諾德爾(Knodell )組織學活動指數(HAI)、伊沙克(Ishak)評分和METAVIR評分。Knodell HAI是最早發展的評分系統,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已被后來出現的Ishak和METAVIR評分所取代。
研究顯示,對于CHB患者,Ishak評分和METAVIR評分在評估肝壞死炎癥方面一致性較好(相關系數為0.619),在評估肝纖維化方面的一致性非常高(相關系數為0.996)。
無創檢查手段
肝活檢有創,且可能受取樣誤差和不同閱片者之間存在偏倚的影響。因此,無創檢查手段的研究備受學者們的關注。
理想的無創評估指標應具備以下條件:具有肝臟特異性;不受肝、腎和網狀內皮組織功能改變的影響;易于操作;很少受尿液和膽汁排泄的影響;可反映各種原因所致的纖維化;能夠敏感地區別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可以準確反應肝纖維化的進展或者逆轉;可以有效預測患者的臨床轉歸(包括肝衰竭和死亡)。
1. 血清學指標
臨床常用的無創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可分為直接指標(如基質分子、基質成分裂解物、基質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相關細胞因子)和間接指標[如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總膽紅素]等。這些指標組合所建立的血清學肝纖維化診斷模型在診斷CHB肝纖維化方面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尚不令人滿意。
2 . 終末期肝病評分系統
Child-Pough評分應用于肝硬化肝功能的評估已有30余年的歷史。與Child-Pough評分系統相比較, 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來自前瞻性資料,而非來自臨床經驗判斷;其3個指標評估均為客觀的實驗室檢查指標,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均根據對預后的影響對每個變量進行了權重分析; MELD分值是連續的,能較好地區分出病情輕重。MELD評分最主要的不足是其實驗室檢查指標受非肝病因素的影響。
3. 肝臟瞬時彈性成像(Fibroscan)
Fibroscan是目前廣受關注的一種無創診斷方法,它是通過檢測肝臟硬度來估算肝纖維化的改變。該技術目前尚不能代替肝活檢,可用于肝活檢前的篩查。
在臨床中,將多種無創技術與肝活檢相結合可能是目前一種較為實際的選擇。美國學者提出兩種無創手段與肝活檢相結合的診斷流程(圖2),第一種流程是先用肝活檢和無創技術聯合評估,隨后用無創技術隨訪評估;第二個是先采用生物標志物和Fibroscan等進行篩查,僅對篩查后仍不確定的“灰區”患者考慮進行肝活檢,從而可大大減少肝活檢數量。
CHB肝硬化的治療選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賈繼東教授介紹了亞洲地區CHB肝硬化治療的研究進展和最新觀點。
減少肝硬化發生LAM抗病毒治療有效
匯總分析有關拉米夫定(LAM)治療CHB患者1年的4項Ⅲ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對于CHB患者,與安慰劑相比,LAM治療可顯著降低肝硬化發生率(7.1%對1.8%,P=0.04)。
LAM治療還可改善CHB患者的肝纖維化嚴重程度。對5項研究進行意向治療匯總分析顯示,與安慰劑治療組相比,LAM治療52周后,更多患者的肝纖維化嚴重程度得到改善(P<0.01,圖3)。
另一項研究中,CHB肝纖維化患者接受LAM治療3年,肝組織學檢查顯示,患者肝纖維化嚴重程度顯著改善(圖4),57%的患者炎癥壞死評分改善≥2分。
延緩肝硬化患者疾病進展LAM抗病毒治療作用顯著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一項在亞太地區多個國家進行的探討LAM(100 mg/d)治療晚期肝纖維化/肝硬化患者的隨訪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結果。
該研究納入經組織學證實有肝硬化或晚期肝纖維化的CHB患者651例,患者隨機接受LAM(100 mg/d)或安慰劑治療,時間最長達5年。
平均治療3年,在疾病進展、Child-Turcotte-Pugh(CTP)評分增加>1分及發生HCC的患者比例方面,安慰劑組均顯著高于LAM組,分別為21%對9%(P<0.001,圖5)、10%對4%(P=0.023)和10%對5%(P=0.047)。治療期間,LAM組中有209/430例(49%)、安慰劑組有11/214例(5%)患者發生YMDD變異。LAM治療亞組分析顯示,發生YMDD變異患者中有13%的患者在治療3年時疾病進展,而未發生YMDD變異亞組患者中,僅5%的患者疾病進展。
一項納入5項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與安慰劑相比,LAM治療可顯著降低CHB肝硬化患者的HCC危險[相對危險(RR)為0.22,P=0.0003]。
因此,LAM抗病毒治療可通過顯著降低肝功能失代償和HCC危險來延緩肝硬化CHB患者的疾病進展。
LAM與ADV的聯合治療亦可使肝硬化患者獲益
LAM與阿德福韋酯(ADV)聯合治療CHB肝硬化患者可顯著抑制食管靜脈曲張的進展。在該研究中,HBeAg陰性肝硬化患者接受LAM與ADV聯合治療76個月。結果顯示,LAM治療可有效減緩患者的食管靜脈曲張進展。在無靜脈曲張的患者(84例)中,89%的患者未發生靜脈曲張,在靜脈曲張為F1期的患者(32例)中,50%的患者靜脈曲張改善,41%的患者靜脈曲張無進展。
意大利學者報告,LAM與ADV聯合治療可有效預防LAM耐藥的HBeAg陰性肝硬化患者的失代償。該研究中,43例患者接受LAM與ADV聯合治療,6年累計肝功能失代償發生率為8%。
對于核苷(酸)類似物(NA)初治的晚期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患者,LAM或恩替卡韋的治療,可顯著改善Ishak肝纖維化評分,在HBeAg陽性患者中,分別有57%和49%的患者組織學評分改善,在HBeAg陰性患者中,分別有59%和53%的患者評分改善。
總之,干擾素治療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證據尚不充分。而大量研究證實,LAM等NA的抗病毒治療可有效減少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失代償、HCC等的發生;對于已發生耐藥的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加用ADV后仍可使患者獲益。
CHB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療選擇
意大利米蘭大學蘭佩蒂科(Lampertico)教授報告了有關CHB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療進展。
LAM抗病毒治療有助于改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預后
在姚(Yao)等的一項研究中,23例CTP評分均值為11分的CHB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接受LAM或安慰劑治療。隨訪13個月,LAM組在CTP評分改善超過2分、接受肝移植或死亡的患者比例方面均顯著優于安慰劑組(61%對0,35%對74%,0對26%,P值均<0.05)。
LAM單藥治療可改善失代償CHB患者肝功能,提高生存率。77例HBeAg陽性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接受LAM治療(100 mg/d),在未達到肝移植標準的30例患者中,3例退出研究。中位隨訪期為869天。結果顯示,患者肝功能改善,血清白蛋白水平逐漸升高,而膽紅素水平逐漸下降(圖6)。與既往其他研究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相比,LAM單藥治療可顯著提高生存率(14%對79%)。
LAM治療顯著減少CHB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失代償而進行的肝移植。新西蘭移植單元1999-2005年期間的資料顯示,在LAM應用于失代償期CHB肝硬化患者治療之前(1999-2001年),每年有8~9例CHB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失代償而接受肝移植,在應用LAM之后(2001-2005年),因失代償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數顯著減少,每年為0~2例。
LAM耐藥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可采用ADV進行挽救治療
有研究者采用ADV對LAM耐藥的等待肝移植的失代償期CHB患者進行挽救治療。在226例患者中,ADV治療48周時,分別有59%、77%、76%和84%患者的HBV DNA檢測不到,ALT、白蛋白及國際標準化比值恢復正常;ADV治療96周時,上述比例分別為65%、77%、90%和100%。在ADV治療24周、48周、72周和96周時,患者的MELD評分分別降低2.8分、3.8分、5分和5.1分。此外,與既往研究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失代償CHB患者相比,ADV挽救治療可顯著提高生存率(圖7)。
LAM與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期CHB肝硬化患者療效比較
在一項采用LAM或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肝硬化患者的研究中,LAM組和替比夫定組各有144例患者,其CTP評分均>7分或有門靜脈高壓。
治療2年后,LAM組與替比夫定組患者的HBV DNA檢測不到(<300 copies/ml)率相似(40%對49%,P=0.15),病毒學突破(HBV DNA升高>1 log10 copies/ml)率相似(37%對28%,P=0.16),CTP評分改善或穩定的患者比例也相似(74%對75%)。在復合終點改善方面,替比夫定組優于LAM組(34%對24%,P=0.004)。
預測接受抗病毒治療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轉歸的因素
在2010年的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年會上,我國臺灣學者報告了一項多中心大樣本研究分析結果。在該研究中,190例CTP評分≥7分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單因素分析顯示,感染病毒為基因B或C型與HCC發生危險顯著升高相關[風險比(HR)為3.31,P=0.0027]。
治療24周發生病毒學應答不能預測死亡(HR=0.73,P=0.43)。多因素分析顯示,患者基線總膽紅素>2.5倍正常值上限和白蛋白<3.0 g/dl分別與死亡危險增加顯著相關(HR分別為2.08和4.25,P值分別為0.0122和<0.001)。
研究證實,對失代償期CHB肝硬化患者,立即采用NA進行抗病毒治療將有助于改善預后。[4540201](燕京整理)
■相關鏈接
指南推薦
中國2010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推薦
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eAg陽性者的治療指征為HBV DNA≥104 copies/ml;HBeAg陰性者為HBV DNA≥103 copies/ml,ALT正常或升高。
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只要能檢出HBV DNA,無論ALT或者AST是否升高,建議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及時應用NA進行抗病毒治療。
2009年更新的AASLD慢性乙肝指南對肝硬化患者的推薦
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如果ALT>2倍的正常值上限及ALT正常或僅輕度升高但血清HBV DNA水平升高(>2000 IU/ml),應考慮治療。
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應盡快進行抗病毒治療。
2009年更新的EASL慢性乙肝指南對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療指征更寬
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只要可檢測得到HBV DNA,即使ALT水平正常和(或)HBV DNA水平<2000 IU/ml(約104 copies/ml),也應考慮進性抗病毒治療。
失代償肝硬化患者:迫切需要抗病毒治療。
2008年APASL慢性乙肝指南的推薦
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只要HBV DNA>2000 IU/ml,就應考慮進行抗病毒治療。
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應盡快開始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安全性相關資料
CHB需要長期治療,這就需要兼顧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按發生機制,NA所致的不良反應可歸為3類:線粒體毒性(肌酸激酶升高及肌病、周圍神經病、肝脂肪變性、高乳酸血癥、乳酸酸中毒、橫紋肌溶解)、代謝途徑(腎毒性)和致癌性。
在現有的幾種NA中,LAM是唯一具有10年臨床應用經驗的藥物,證實LAM能安全地應用于一些高風險患者(如妊娠婦女、兒童、失代償肝硬化患者等)。此外,LAM聯合治療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廣泛驗證。而其他幾種NA尚缺乏長期的臨床驗證數據。[4540301] (舒揚)
上篇: 第21屆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年會報道